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服务 > 行业动态 > 如何看待速冻食品餐饮B端市场?
如何看待速冻食品餐饮B端市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05-28 08:33

        当前国内速冻食品市场发展情况如何?
        国内速冻食品市场发展已进入稳定状态,但B端市场整体发展仍然较慢。中国餐饮行业在过去几年中表现出穿越周期的稳健增长,但速冻食品的行业增长主要体现在C端家庭消费,其在整个餐饮市场规模中的占比偏低。
        通过内部比较各子领域渗透率、外部横向对比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我们认为目前中国速冻食品在火锅类赛道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但其他领域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
        中国餐饮行业稳健增长穿越周期
        中国餐饮行业持续稳健增长,孕育庞大商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42,716亿元,比上年增长9.5%,首次超过4万亿元大关。
        数据还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餐饮消费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外卖、团餐、婚庆喜宴等新业态新模式领跑餐饮市场。
        但是中国餐饮市场在业态、质量、地域、城乡等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整个餐饮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业集中化程度不高、缺少享誉全球的餐饮品牌、人均餐饮消费水平很低,美国人均餐饮消费水平是超过中国数倍以上。在4万亿的市场中却没有一家巨头企业,市场份额分散程度极高,中国餐饮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餐饮B端速冻食品市场仍有孕育大公司的机遇
        速冻整体市场规模仍在稳健增长
        中国速冻食品整体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平稳。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828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2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5%。
        未来,速冻面米制品、速冻火锅料制品市场规模将维持稳定增长,促使中国速冻食品行业整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67亿元。
        横向对比B端渗透率有提升空间按直接销售对象划分,速冻食品可分为C端零售和B端业务两类市场。
        零售市场直接面向家庭消费,产品集中在大型商超、便利店等零售终端进行销售,其消费量是由人均消费量和消费人数决定的;业务市场主要面向餐饮业消费,客户主要为酒店和快餐业,以及学校、军队、机关单位等集体食堂。
        从消费规模来看:
        我国速冻食品较国外差距明显。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约10千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加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工细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速冻食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我国对速冻食品的消费需求将逐渐与发达国家靠拢。因此,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发展空间仍较大,市场潜力被业内看好。
        从消费来看结构来看:
        对比海外中国的B端消费市场占比偏低。中国速冻食品的消费正逐渐从以往的季节性消费,向日常消费转变;目前过半以上仍集中在家庭消费,餐饮业业务端消费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在发达国家,餐饮业务B端占比通常在50%以上,虽然餐饮环境的不同难以简单对比来判断市场规模,但现代餐饮业规模化、集约化、品质化的需求仍为B端速冻食品的需求创造了市场空间。
        米面及火锅调料之外,下一个好赛道是什么?
        就B端市场而言,目前速冻食品在火锅赛道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但其他领域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速冻食品进餐饮渠道,除了传统的火锅店、饺子店,速冻鱼糜制品、速冻肉制品还先后打入了关东煮、麻辣香锅、麻辣烫等餐饮业态,一些速冻面条制品还进入了焖面店、粥铺。
        借此契机,速冻食品在外卖餐饮中需求快速增长,特别在麻辣烫、烧烤、冒菜、速食便当等餐饮形态中使用广泛。
        我们认为,衡量一个速冻食品品类市场空间应该从市场角度和公司角度来看。市场角度主要看受众基础(人数)、消费频次(次数)和客单价情况(价格);公司角度主要看标准化程度(规模)、技术壁垒(竞争力)、下游集中度(客户)等指标。
        对比分析来看,速冻米面、速冻肉糜和火锅底料等赛道已经证明其庞大的市场体量和较高的产品标准化成都,而速冻点心等赛道值得关注。
        我们为什么看好餐饮速冻B端市场前景?
        随着速冻食品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我们判断速冻食品B端市场未来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在当前的竞争形势下,依附于零售终端的销售模式已难以满足速冻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对餐饮渠道的开发力度,将是业内各企业的迫切之选。
        行业整体:分散化趋势下B端市场价值凸显
        当前餐饮行业正呈现竞争者不断涌现、模式技术更迭加快的阶段,为B端市场的整合埋下了伏笔。我们认为在餐饮行业日益多元、团餐及外卖等形式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面向餐厅的B端速冻食品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中小型餐饮企业不断涌现加剧竞争
        国内餐饮行业整体增长稳健,限额以上占比进一步下降。2019年4月社零餐饮收入3,281亿元,同比增长8.5%;1-4月收入13,925亿元,同比增长9.3%,相比1-3月增幅有所回落,主要是今年4月节假日天数同比减少两天所致,剔除影响后增速预计环比持平。
        4月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691亿,同比增长4.8%;1-4月收入2,921亿元,同比增长7.1%,增幅同样出现下降。整体看餐饮消费增速表现稳健符合预期,此外限额以上单位收入增速持续慢于整体收入增速,表明餐饮业整体多元化、分散化结构未改变。
        团餐、外卖等形式餐饮快速发展
        从中国餐饮集团百强情况来看,在市场的重新洗牌下,大众餐饮成为市场新的主体。
        中国饭店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特色餐饮5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000亿元,杭州饮食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其近60亿的营收继续蝉联百强榜首。火锅餐饮2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440亿元,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领军企业,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小龙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入前三甲。
        从盈利能力角度看,火锅及团餐营业额增速较高,中式正餐及休闲餐的利润率水平较好。
        2017年接受统计调查的企业中,火锅和团餐企业整体营业额增速均超过24%,体现出这两个市场的快速扩张,背后实际上是火锅门店增多以及团餐消费场景增加在支撑。而从利润率角度来看,中式正餐以平均56.0%的毛利率以及6.8%的净利率领先其他细分板块,可以看出定价较高、较为正式的正餐盈利能力较好。
        从门店和员工规模来看,团餐的增长速度亮眼。2017年团餐门店数量以及员工数量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3.8%和28.7%,在各细分领域中均位居榜首(休闲餐未披露数据)。目前中国的团餐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以学生和白领群体占比最高,这类人群对团餐健康品质的追求明显高于价格、菜量等因素,体现出团餐消费者在餐标、健康、消费场景、服务方面的升级需求。
        在餐饮市场中,外卖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Analysys易观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第4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1,406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涨10.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108%,我们预计19Q1能够维持90%以上高增长。
        从2019年2月DCCI最新的市场调查显示,美团外卖以64.1%的市占率一马当先,持续巩固优势地位。美团在竞争相对激烈的一线城市比低线的城市中具有市场更具竞争优势,与高品质供应商的商业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定,同时配送服务也更加优质,解决了一线城市高质量用户的主要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在餐饮行业日益多元、团餐及外卖等形式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面向餐厅的B端速冻食品市场成长空间巨大。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增速持续慢于整体增速,表明直接面向C端的餐饮服务竞争持续加剧,而随着中小型餐饮企业的不断涌现,B端业务或许是下一个发力点。
        此外,团餐、外卖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B端菜肴产品的市场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因为相当多团餐、外卖商家烹饪水平不高、时效性要求较强。综上我们认为未来面向餐厅的B端速冻成品、半成品食品市场空间可观。
        供需双方:央厨+门店模式可实现双赢
        对于速冻食品生产商和餐饮门店供需双方来说,餐饮速冻产品可帮助双方解决各自痛点。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规模化生产能力和稳定的品控能力;餐饮门店则具备网点优势。对生产企业来说,B端客户更具规模优势,可帮助其扩大收入规模和业务布局;对餐饮商家来说,集中采购有利于降低成本、维持品质,保持适当的外采菜品比例有助于自身业务的优化。
        对生产企业来说,B端更具规模优势
        一方面,B端客户采购具有规模优势,相对C端客户更为稳定。B端客户的规模体量大、合同签约模式下需求可预测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对于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市场拓展效率更高。
        我们分析了部分餐饮上市公司2018年供应商采购的集中度,前五大供应商占比均在20%及以上,其中部分甚至超过35%。因此如果能够维系好有规模优势的B端客户,速冻食品生产商的收入来源可以获得一定保障。
        另一方面,借助B端客户的连锁门店网络,生产企业可以更快实现扩张。连锁餐饮企业通常面向全国布局,单一企业的门店布局有局限性,异地扩展又存在较高不确定性,如果通过中央厨房的模式同时向其他餐饮企业供应成品或半成品菜品,能够解决生产企业扩张较慢的问题。
        对餐饮商家来说,有利于降低成本、维持品质
        一方面,小规模的餐饮商家自己制作菜品不具备规模优势。餐饮门店关店迭代加快、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实现规模优势。2015年1~10月,中商数据在上海数百个餐饮商家中进行大范围调查,发现传统餐饮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已经从2013年的2.9年缩短到了2.1年,经营峰值也从一年缩短至6个月。
        广大中小规模餐饮商家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不具备规模优势,因此通过成品或半成品的速冻食品采购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小规模的餐饮商家缺少专业厨师技术支撑。在人工成本高企的背景下,维系自身的厨师团队将带来较大的人工成本。
        速冻菜品生产企业具备工业化生产优势,如果餐饮企业选择从菜品生产商的中央厨房直接采购,则到店后仅需要进行简单的加热烹调处理,则可以减少对店内厨师的制作依赖,可以提升供应服务能力、降低人工成本、维持菜品品质。
        面向B端市场,速冻食品企业需要何种特质?
        中国餐饮市场有自身特色,优秀的速冻食品企业需具备四大特质。中国餐饮市场受中餐标准化程度低、连锁餐饮店规模较小等因素影响,速冻食品B端渠道占比难以达到海外成熟市场水平,但在当前占比偏低的情况下部分品类仍有可观提升空间。
        基于中国餐饮市场的独特性,我们认为未来在餐饮B端市场能够脱颖而出速冻食品企业需要具备四大要素: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中央厨房生产能力、冷链运输配送能力以及深度分销能力。
        借鉴海外经验,辨海内外速冻市场差异
        海外成熟市场速冻食品B端占比较高,甚至超过C端市场,但中外餐饮市场的差异导致国内短期来看速冻食品仍然会以C端为主。美国及日本速冻食品B端销售市场产量及产值占比均过半,但受中餐标准化程度低、连锁餐饮店规模较小等因素影响,B端市场(尤其是菜肴、点心类)短期内难以超越C端零售。
        海外市场B端速冻食品消费占比高
        美国速冻食品B端市场占据主流。根据Datamonitor的数据,1992年美国速冻食品B端市场消费量达757.4万吨,占总产量的57%,B端市场产值518.1亿美元,占总产值54.7%。其68%的预制食品和66%的禽肉类产品产量是在零售市场销售,除此之外其他产品(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均以B端消费为主。
        日本速冻食品消费呈现波动升上趋势,B端消费已经成为主流。根据日本速冻食品协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日本国内速冻食品产量及产值分别达到160.1万吨和7,180亿日元,均创下十年来新高。
        从销售渠道来看,B端市场产值及产量占比分别达到57.9%和59.3%,两者均长期保持在55%以上的多数水平,已形成成熟稳定的渠道分布。
        中餐标准化程度偏低、连锁规模占比较小
        由于餐饮市场及习惯的差异,中国速冻食品餐饮B端市场的发展程度及长期渗透率可能难以达到美日的水平。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中餐标准化程度偏低,因此速冻预制菜品的占比将会相对有限。
        中餐属性决定中餐标准化程度中短期难以提升,现阶段中餐的标准化或还是个伪命题,食材、加工、料理每个环节都有非标因素。
        与发达国家餐饮发展的过程相比,中国餐饮行业标准化程度低及产品质量不稳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将持续影响着餐饮行业的整体效率。
        二是中国餐饮行业连锁化程度低,整体呈现小、散、弱的格局。
        美国快餐特许经营企业的发展对餐饮业的影响巨大。在美国餐饮市场中,TOP50餐饮公司的市占率约为28%(中国仅约5%),其中25家为快餐餐厅。
        总而言之,20世纪7、80年代,标准化水平较高、食材相对单一的快餐店的崛起,简化了食材需求,为速冻食品B端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中国餐饮连锁化程度低、品牌规模优势弱,速冻食品B端市场发展先天优势不足。
        尽管先天市场条件存在差异,但中国B端速冻食品市场仍然有一定发展空间。正如我们前文所述,对于速冻食品生产商和餐饮门店供需双方来说,餐饮速冻产品可帮助双方解决各自痛点。
        考虑到部分整体庞大的餐饮市场规模、部分领域严重偏低的渗透率,我们认为中国餐饮行业仍有望支撑数家有一定规模体量的B端速冻食品供应商。
        四大要素决定速冻食品餐饮企业竞争力
        基于中国餐饮市场的独特性,我们认为未来在餐饮B端市场能够脱颖而出速冻食品企业需要具备四大要素: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中央厨房生产能力、冷链运输配送能力以及深度分销能力。
        要素一:产品研发创新能力
        产品设计的源头,应该基于使用者(餐企端)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继而做到两者的融合。
        随着80、90乃至00后逐渐成为餐饮消费的主体,餐饮产品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创新。年轻消费者对菜品的需求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重视产品的新颖、健康、美味,菜品的创新周期必须跟上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当进入到全国不同的区域时,产品口味需要因应市场变化,这些都对餐饮及食品企业的研发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比A股上市的部分餐饮、食品公司研发方面的投入,可以看出食品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通常更高。
        从研发开支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2018年惠发股份、三全食品、广州酒家占比较高;从研发人员占比来看,惠发股份、海欣食品、广州酒家较为领先。
        从2018年的研发投入绝对值及增长速度来看,三全食品、安井食品、广州酒家相对突出。对比可以看出,食品企业相对餐饮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产品的研发创新,因此速冻食品生产企业面对B端餐饮门店具备一定优势。
        要素二:中央厨房生产能力
        不同于C端零售,面向B端销售的速冻食品更适合冷藏类产品。冷冻与冷藏产品的主要差异在于温度,其中冷冻食品温度低可达到零下18度,适合保存鱼虾肉类生鲜等食品,避免腐败变质;冷藏食品一般保持在1-10摄氏度,适用于大多数蔬菜、水果及剩余食物菜品的保存。
        冷藏类食品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提升幅度小,食品口感等方面体验优于冷冻食品。B端销售过程中不存在C端所面临的销售周期不确定、运输距离不确定等问题,因此可以适用冷藏类食品。
        中央厨房是生产冷藏食品的理想基地,在B端冷鲜食品销售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于餐饮连锁门店全国分布广泛,速冻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在不同区域设立生产基地以实现高效供应,中央厨房模式将大有用武之地。中央厨房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集中规模采购、集约生产来实现菜品的质优价廉。在需求量增大的情况下,采购量增长相当可观。
        为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形成集约化、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中央厨房对原料采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16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数912家,中央厨房普及率达到70%,即拥有央厨的限额以上餐饮连锁品牌为765家。另外根据速途研究院数据,2016年国内中央厨房累计投资额已经达到4.2万亿元。
        作为行业内的传统玩家,餐饮企业通常采用“中央厨房+连锁门店”的传统模式。然而随着网购、外卖、最后一公里到家等新消费的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我国中食产业(区别于内食、外食,定义为在外购买带回家简单加工的即食食品)快速崛起,传统模式逐渐迭代演变出了“中央厨房半成品+全渠道销售至终端用户”的模式。未来中央厨房的数量、规模和选址将影响速冻食品企业面向B端的供应能力。
        要素三:冷链运输配送能力
        中国生鲜食品流通效率低下且安全问题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对于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自建冷链运输网络成本高昂,战略合作或是主要对策。从冷链物流的产业链条来看,高成本主要体现在中下游的冷链仓储和流通环节,冷库建设成本高、冷藏车等冷链设备的投入大,且冷链技术要求较高。
        对于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自建冷链网络虽然能够实现更高的控制程度,但初始投入过大、规模效应有限等问题将制约企业利润。而选择与专业的运输公司合作将实现双赢。
        要素四:深度分销能力
        受餐饮企业高度分散的格局影响,速冻食品企业要想做大业务规模必须具备优秀的深度分销能力。虽然近年来出现了部分连锁餐饮龙头企业,但整体来看中国餐饮行业规模化、连锁化的提升还不明显。
        我们对比了2011年以来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占社零餐饮收入的比值,发现2013年之前比值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则出现明显的阶梯下降态势,表明行业分散化的格局或在加剧。从结构上看,快餐连锁品牌占比大幅增加,正餐连锁品牌小幅下降,新兴品牌的规模通常较小,因此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分散的趋势。
        面对下游的分散化市场,速冻食品企业需要加强深度分销能力。速冻食品企业自身难以开拓及维护数量庞大的潜在B端客户,因此需要依靠经销商在各自市场领域的渠道分销与客户维护。
        以安井食品和广州酒家的经销商发展数据为例,安井食品成熟市场经销商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整体数量略有减少,但西南地区同比增长32.5%主要是四川建厂并于2018年年底试生产带来西南地区经销渠道进一步下沉所致;广州酒家经销商数量同样出现调整,目前整体仍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省外拓展待产能释放后持续深耕。
        聚焦细分市场,速冻食品B端下一个发力点在哪里?
        我国冷冻食品行业在前十年发展和积聚基础上,新世纪初面临发展机遇和严重挑战的关键时刻。根据中国食品报的估计,全国现有大小冷冻食品厂近1,000家(真正意义上0-15°C冷藏食品企业已有出现,但不多),形成亿元销售量的冷冻食品企业约有50家,已形成十来个著名品牌,占到市场40%以上的份额4。
        在当前的速冻食品餐饮B端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细分市场领域。速冻汤圆、水饺中,三全、思念、湾仔码头已经成长为行业巨头;火锅丸子、肉制品类别中,南方以海霸王、海欣为领头企业,北方则以山东惠发、佳士博为代表,华东则属安井较为突出;速冻点心小吃类的企业有利口福、阿诺、安井、金城等企业;在冷鲜肉领域,双汇和雨润依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除了速冻米面和火锅调料产品,未来哪一个品类有可能再出现面向B端的大型速冻食品企业?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面向B端市场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应该具备几个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易于规模化生产,比如冷鲜肉、糕点等;二是消费频率较高,用户需求足以支撑一定的市场规模,比如菜肴料理包、糕点点心等;三是利润率相对较高,糕点点心(尤其是高端粤式点心)值得关注。
北京餐饮展,北京餐饮食品展,北京餐饮食材展,北京水产食品展,北京牛羊肉展,餐饮食材展,餐饮食品展,水产食品展,北京食品展,北京水产品展,北京冷冻食品展,北京速冻食品展,北京肉类食品展http://www.hscexpo.com